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時,何人伴君詩與酒?
東莞陽光網訊 7月20日—8月10日,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向市民公開征集一批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的相關照片,該內容將在東莞市民藝術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內集中展示。
據悉,本次征集的作品將作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檔案資料,由該中心頒發(fā)存檔紀念證書。經相關專家篩選后,入選展廳布展使用的照片,由該中心發(fā)放稿費500元/張(入選門廳使用的照片1000元/張)及展示紀念證書。其中,攝影作品圖片統(tǒng)一為JPG格式,文件大小不少于5M/張,每張照片文件名須配有文字說明(照片名稱、拍攝作者、拍攝時間、照片說明)。提交的作品需刻光盤,盤面標明拍攝作者、聯(lián)系電話。另外,門廳部分因布展需要,要求照片文件大小不少于10M/張,內容以賽龍舟、醒獅、龍舞、麒麟舞四個主題為主。
主要征集內容包括30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項目,包括燈彩(東莞千角燈)、龍舟制作技藝、麒麟舞(樟木頭舞麒麟)、木魚歌、賽龍舟、傳統(tǒng)香制作技藝、寮步香市、彩扎(麒麟制作)、咸水歌、東莞龍舞、醒獅、莞草編織、七夕貢案、東坑賣身節(jié)、康王寶誕、莫家拳、長安大盆菜、舞木龍、端午游木龍、草龍舞、石龍醒獅頭制作技藝、中堂龍舟景、茶山公仔、橫瀝牛墟、麒麟引鳳、麒麟舞、白沙油鴨制作技藝、厚街臘腸制作技藝、道滘裹蒸棕制作技藝、客家山歌。
此外,還有東莞市、鎮(zhèn)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6項,包括過洋樂、貔貅舞、粵劇、木偶戲、粵曲、龍舟說唱、燈籠仔制作技藝、客家服飾制作技藝、百歲制作技藝、涼帽制作技藝、交盤會、放河蓮花、東莞粥品、東莞小吃、海月風帆傳說、盲佬話、老人歌、哭嫁歌、客家山歌(市級擴展項目)、紅漆描花傳統(tǒng)木屐制作技藝、石龍新昌鼓制作技藝、“李全和”麥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藝、冼沙魚丸、糖不甩、焙荔枝干、客家釀酒、陰菜、厚街什錦菜頭制作技藝、厚街瀨粉手工制作技藝寮步豆醬、土法涼茶“春明茶”、浸冬瓜水、開燈習俗、東莞傳統(tǒng)婚俗、疍家傳統(tǒng)婚俗、客家傳統(tǒng)婚俗、入伙習俗、喊驚習俗、中秋習俗、祝壽習俗、新年習俗、端陽節(jié)、古琴音樂(嶺南派)、竹塘麒麟舞、鳳崗中國象棋、龍形拳、道滘蟛蜞醬制作技藝、庾家粽制作技藝、高埗矮仔腸制作技藝、莞城花燈制作技藝、樟木頭麒麟制作、萬江新村腐竹制作、茶園游會、大步巡游、東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習俗、東莞賣懶習俗。
主辦單位對所有征集作品保留展覽、研究、翻拍、錄像、出版及宣傳的權利;如涉及布展需要,主辦單位有對照片進行后期處理、合成的權利。凡報送作品的作者,應視為已確認并遵守征集活動的各項規(guī)定。所有作品均以郵寄形式,寄至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地址為東莞市南城區(qū)石竹路9號8樓,聯(lián)系人張奕詩、黃鳳瓊,聯(lián)系電話22837155。詳情請瀏覽東莞市文化館官網首頁()或搜索微信公眾號“東莞市文化館”,關注并回復“非遺照片”即可獲取相關詳情。